
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就像家庭的“柴米油鹽賬”——
?現金流入:靠主業賺的錢(如奶茶店賣飲料、工廠賣產品);
?現金流出:維持生意運轉的開支(如付房租、買原料、發工資);
?核心邏輯:經營活動現金流是企業的“生命線”,直接決定企業能不能活下來、活得好不好。
舉個包子鋪的例子:
?現金流入:每天賣包子收入2000元;
?現金流出:買面粉500元、付員工工資800元、交水電費200元;
?凈現金流:2000-500-800-200=500元(掙到手的真金白銀)。
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拆解:錢從哪來,花到哪去?
?1.現金流入:主業賺錢的“三大渠道”?
?銷售商品/服務收款:
傳統企業:工廠賣貨、奶茶店賣飲料;
數字企業:數據服務費、會員訂閱費(如某平臺年費收入1000萬元)。
?稅費返還:增值稅留抵退稅、出口退稅(如某制造企業退稅50萬元);
?其他與經營相關收入:政府補貼、違約金收入(如某公司獲環保補貼20萬元)。
?2.現金流出:維持生意的“四大開支”?
?采購付款:買原材料、商品(如包子鋪買面粉、奶茶店買茶葉);
?人力成本:員工工資、社保公積金(如某公司月付工資50萬元);
?稅費繳納: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(如某企業季度繳稅30萬元);
?運營費用:房租、水電、差旅、廣告費(如某品牌雙11投流費500萬元)。
避坑要點:老板個人消費(如買車)不得計入“經營活動-其他支付”,否則視為抽逃資金。
?3.凈現金流:判斷企業健康的“黃金指標”?
?計算公式:經營活動凈現金流=現金流入-現金流出;
?健康標準:凈現金流持續為正(如某連鎖超市月均凈流入100萬元);
?風險信號:凈現金流長期為負(如某科技公司月凈流出50萬元)。
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實戰價值
?場景1:識別“紙面利潤”陷阱
?問題:某公司利潤表顯示盈利500萬元,但經營活動凈現金流-200萬元;
?分析:應收賬款賬期180天,實際資金被客戶占用;
?解決:縮短賬期至60天,引入供應鏈金融工具釋放現金流。
?場景2:優化供應鏈“降本增效”?
?數據驅動:某零售企業分析發現:
庫存周轉率僅2次/年,占用資金300萬元;
優化后周轉率提升至5次/年,釋放現金流150萬元。
?工具應用:ERP系統實時監控庫存,自動觸發補貨預警。
?場景3:應對突發風險“現金儲備”?
?案例:某餐飲連鎖2024年因疫情停業,依靠賬面600萬元經營現金流,支撐3個月租金及工資,避免倒閉。
會計人必知的“填列雷區”與合規指南
?雷區1:混淆“經營”與“投資”現金流
?反面教材:將購買設備的支出計入“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”;
?正確操作:設備采購支出必須計入投資活動。
?雷區2:虛增“現金流入”?
?案例:某企業將預收客戶3年服務費一次性計入現金流入,虛增當期現金流;
?合規操作:按服務期分期確認,如每月確認1/3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