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成本核算程序包括:
  ?1.確定成本核算對象;
  2.歸集直接成本(直接材料、直接人工);
  3.歸集與分配間接費用;
  4.劃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;
  5.計算總成本與單位成本;
  6.編制成本報表;
  7.成本分析與反饋改進。?
  案例引進:一塊智能手環的成本誕生記:為何賣199元仍能盈利?
  某消費電子品牌2024年推出智能手環,定價199元卻實現毛利率35%。財務總監揭秘:
  ?直接材料:精準拆分傳感器(12元)、表帶(8元)、芯片(25元),誤差率<0.5%;
  ?直接人工:采用動作捕捉系統,將組裝工時精確到秒,人工成本3.2元/臺;
  ?制造費用:用機器工時占比分攤激光焊接設備折舊,成本核算誤差從±15%壓縮至±2%。
  這套嚴密的產品成本核算程序,成為企業薄利多銷的制勝法寶。
  七步程序實戰拆解:從車間到報表的生死細節
  ?第一步:鎖定目標——成本核算對象
  ?定義:明確需要單獨核算成本的產品、批次或訂單。
  ?案例:新能源汽車廠的決策
  基礎款(成本對象A):電池包、電機、車身;
  高配版(成本對象B):增加激光雷達、智能座艙系統;
  ?戰略價值:通過差異核算,發現高配版邊際利潤率反超基礎款8%。
  ?第二步:直擊核心——歸集直接成本
  ?直接材料追蹤術:
  ?某無人機廠防呆設計:物料架安裝RFID芯片,領料自動關聯工單;
  ?血淚教訓:某手機廠商混淆研發樣機與量產機材料,虛增成本2000萬元。
  ?直接人工切割法:
  ?智能工裝:某精密儀器廠用AR眼鏡記錄技工操作時長,誤差<3秒;
  ?避坑指南:生產線組長薪資不得計入直接人工(應屬制造費用)。
  ?第三步:破解黑箱——分配間接費用
  ?三大分配基準庫:
?三大分配基準庫
費用類型 推薦基準 某食品廠教訓
廠房租金 各產品占用面積 未核算冷庫專屬區,成本低估15%
設備維護費 機器運轉時長 將停產期維修費均攤,遭稅務稽查
質檢費用 抽檢樣本量 未區分全檢與抽檢,成本失實
  ?創新案例:某光伏企業用“電力消耗占比”分配車間電費,發現高耗能產線拖累毛利。
  ?第四步:切割時空——劃分完工與在產
  ?方法論:
  ?約當產量法:某芯片廠按晶圓加工進度折算在產品成本(光刻完成度=80%);
  ?定額成本法:某預制菜企業根據標準化配方,直接結轉在產品成本。
  ?稽查紅線:某藥企人為壓低在產品成本虛增利潤,被罰沒違法所得+3倍罰款。
  ?第五步:終極計量——計算單位成本
  ?公式:
  ?單位成本=(期初在產品成本+本期投入-期末在產品成本)÷完工數量
  ?實戰推演:
  某藍牙耳機廠:
  期初在產5000套(成本20萬元);
  本月投入材料80萬+人工30萬+制造費用40萬;
  期末在產3000套(約當產量系數0.6);
  單位成本=(20+150-3000×0.6×0.05)÷(20000-3000)=8.2元/套。
  ?第六步:編織戰報——成本報表體系
  ?三大報表鐵三角:
?三大報表
報表名稱 核心指標 某服裝廠應用場景
產品成本表 材料/人工/制造費用占比 發現面料成本異常波動,及時換供應商
成本差異分析表 標準成本VS實際成本差異率 定位自動化產線效率漏洞
邊際貢獻表 各產品線邊際利潤率 砍掉毛利率<10%的滯銷款
  第七步:閉環升級——成本分析與反饋
  ?某新能源電池廠的PDCA循環:
  ?Plan:目標將單位成本從0.8元/Wh降至0.65元;
  ?Do:引入AI排產系統優化材料利用率;
  ?Check:月度成本分析會定位瓶頸工序;
  ?Act:調整供應商付款賬期獲取2%價格折扣;
  ?成果:6個月達成成本目標,拿下特斯拉20億元訂單。